全国文物四普活动三庄镇所发现文心亭、刘三公鸡鸣读书处、渠丘城、点将台古墓等遗址的汇报

三庄镇文史资源深厚,文化遗址众多,主要有文心亭、刘三公鸡鸣读书处、渠丘城、点将台古墓等遗址意义较大,相关情况整理如下:

  • 文心亭遗址

清代光绪《日照县志》卷12第3叶“掇余志”记载:

昆山下有横岭,环抱如城郭,旧名小阆苑,取昆仑阆苑之意。梁时刘勰作《文心雕龙》,欲得名山藏之,于小阆苑作石室,后人为立文心亭设像供之。今昆山有古佛寺,相传为文心亭故址。

“昆山下有横岭”即三庄镇吉洼村北的横(方言hun)山,“小阆苑作石室”即横山半山腰处俗称“石屋子”的可供三四人避雨的凹形悬崖,笔者多次勘察,未发现人工开凿等痕迹,系因形象意而拟名。

横山下的沟壑边有一明显可见人工移动痕迹的较大石体,形似石炕,上部较为平整,面积可容一人一案的摆设,下部有独立石块支撑,较近位置还有人工凿动的础柱痕迹。至今村民仍然称为“庙子”,上世纪中叶之前附近村民还在初一十五时候在此开展烧香祭祀活动。该被称为“庙子”的石体的地理方位符合光绪《日照县志》记载,石体的形制内涵符合“设像供之”的描述,且人工痕迹清晰可辨,该文化遗存即文心亭遗址。又,该文化遗存未载于康熙《日照县志》,而乾隆《沂州府志》编纂人员丁恺曾在编纂该志期间到三庄实际走访写有《雕龙里》一诗,由此推论该遗址为制作于清代乾隆年间与刘勰有关的纪念物。

秦始皇遣使
“采药昆仑”尕日塘秦刻石运用高精度信息增强技术、矿物分析、风化程度检测等科技手段排除了现代作伪可能的鉴定方法,可借鉴使用于该文化遗存的考证鉴定。

  • 刘三公鸡鸣读书处遗址

清代光绪《日照县志》卷1第6叶“疆域志·山水”记载:

晨鸡山,传为刘三公鸡鸣读书处。

“晨鸡山”位于三庄镇陈家山前村北,该山体的顶部平坦,为清末时期所修圩子,圩子的东南部保存有一组石体,前方为略近方形的石案形制,后方系座榻形石体,人工痕迹以石案形制石体底部明显。发现该组石体地理方位,与光绪《日照县志》记载相符,形制内涵均符合于文献内容。

同样,该文化遗存也未载于康熙《日照县志》,由此推论该遗址也是制作于清代乾隆年间与刘勰有关的纪念物之一。

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尕日塘秦刻石运用高精度信息增强技术、矿物分析、风化程度检测等科技手段排除了现代作伪可能的鉴定方法,也可借鉴为该文化遗存的考证鉴定。

  • 渠丘城遗址

位于三庄镇邱前村老村北(当地人称邱后)的高台地上的邱前遗址,于1989年被评为日照市东港区“县级文保单位”。据《日照市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日政发〔1989〕12号)》:

面积约5300平方米,为龙山文化遗存。该遗址地表遗存丰富,文化堆积厚约0.5—2米。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采集了大量陶器残片。二普时采集标本有龙山文化夹砂黑陶附加堆纹罐口沿、泥质灰陶豆、夹砂黑陶鸟首形鼎足。

遗址地貌现状考察中,遗址边缘可发现为一条连接三庄河的大水沟自邱后高台地西侧呈扇形走向至邱后高台地东部800米处又汇入三庄河,该大水沟与三庄河形成的扇形面积0.18平方公里,是典型的护城河痕迹,该护城河与三庄河形成的扇形区域呈城址轮廓。

该遗址还多次发现厚于平常所见的砖块等建筑材料性质的文物,这一类厚砖多用于古墓或城墙等建筑的施工,而邱前遗址并不是一处墓葬遗址,具有明显的城邑建筑痕迹。邱前遗址所在区域,处于春秋时期莒子国东部群山之间的要塞地带。《春秋左传·成公八年》载“晋侯使申公巫臣如吴。假道于莒,与渠丘公立于池上,曰:城已恶!莒子曰:辟陋在夷,其孰以我为虞”,以及“成公九年”事“冬十一月,楚子重自陈伐莒,围渠丘。渠丘城恶,众溃奔莒。戊申,楚入渠丘。莒人囚楚公子平,楚人曰:勿杀!吾归而俘。莒人杀之,楚师围莒。莒城亦恶,庚申,莒溃。楚遂入郓”。按照该文献记载,渠邱城是楚国进攻莒国并由此袭击莒国都城的边塞城池。而楚国攻击莒国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陆路自南方来攻,一个方向乘船由水路入海转由东部来攻,但是莒子国注重与鲁国争夺区域内霸主的地位,南部因为与鲁国相近所有该方向城池要塞不会出现“城已恶”军事装备劣势的情形,由此考订渠邱城为莒子国都城东部方向的城池,而具有龙山文化特征的邱前遗址即先秦时期莒子国渠邱城。

渠邱城遗址的考证鉴定不但以该遗址内具有时间延续性的龙山文化时期文物的发现为要件,该区域地理特点以及相关文献记载也可作为遗址考证的辅助要件。

  • 点将台古墓遗址

点将台古墓遗址位于三庄镇孟家沟村北山,形状为上尖下阔原形土丘,由于农作物种植等人工劳作破坏,顶部现呈平台型。该村村民刘玉思于1994年10月份在该村点将台所在地的高大土丘上端西北角和东北角,分别出土青铜鼎、青铜剑等先秦时期文物一宗,捐献于东港区文化局并获颁《荣誉证书》。

该遗址西北部可见挖取封土堆遗留土坡断面,遗址呈墓葬遗址特征,鉴定方法可参考墓葬遗址考古常用方法。